AI智能安防风口下,百亿智慧工地市场的机遇与痛点

   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,2018年我国智慧工地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9.1亿元,同比增长24.03%。 传统的工地建设模式成本高,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,也面临着管理向效益的转型,尤其质量安全管理的自动化、风险辨识智能化等,都是智慧工地未来的方向。

   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,2018年我国智慧工地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9.1亿元,同比增长24.03%。  
    相比于目前安防市场几千亿的市场规模,智慧工地显然还是一个不大的“盘子”。
    不过,由于AI、物联网、BIM等技术的赋能和融合,加之政府的愈加重视,这一与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领域,也正在以加速成长的方式占领着市场。

智慧工地联网监管


智慧工地的落地场景在哪里?
    谈到智慧工地,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安全帽的检测和配备人脸识别闸机上。
    但实际上,作为一个人、车、物密集的场景,智慧工地的场景落地并不简单,并且还涉及到工地端、企业端和政府端三方市场的对接,是一个必须做到“小而美”的市场。
    具体来说,工地的施工现场管理难、作业人员多、环境复杂。
    并且工地建设涉及各方,容易形成信息孤岛,各方对接难,审批流程也很复杂。
    传统的工地建设模式成本高,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,也面临着管理向效益的转型,尤其质量安全管理的自动化、风险辨识智能化等,都是智慧工地未来的方向。

而目前智慧工地能落地的场景是哪些?
    落地到具体的智能建设上,从识别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,到察看吊车司机的动作是否规范、工地上是否有坑或列线、周围是否有违章建筑、工地是否需要进行围挡等,以及设备和物料的管控、工人的人事管理等,工地建设和运营的各要素,其实都在“智慧工地”的视野范围内。
    以某智慧工地平台为例,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加入,平台的实名制认证、智能考勤、工资统筹管理、AI智能监控、人车通行管理等功能都已比较成熟。
    另外,智慧工地解决方案,还涉及对工地出入口、围墙、特种设备等进行视频监控,对塔吊碰撞、基坑隧道变形、地面沉降等进行告警的安全建造,以及对现场温度、湿度、噪音、扬尘等进行监测和控制。
    而再进一步延伸,除了大多数企业围绕的施工策划阶段、进度管理、人员管理、机械设备管理、物料管理、成本管理、质量管理、安全管理、绿色施工管理、项目协同管理等,智慧工地还在向集成应用、延展性应用拓展。

细分领域的商业模式
    在运维和服务模式上,业内人士也表示,智慧工地等细分场景,其实与公安等安防场景相同有不少差异点,涉及的需求更细分,商业模式也更复杂。
    工地场景需要进行大量的服务和协同,其中就包括各种系统的对接,不然无法打通应用。不同领域的服务可谓隔行如隔山。
    如工地的系统,进行文件管理,就需要与办公自动化(OA)系统对接;工资的发放,就要与工地和政府的财务软件进行对接;工地人员的情况,需要与建委系统对接;工人的挂靠问题、复用问题、监理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,则需要与社保局对接等。
    因而,智慧工地领域的建设和运维,需要多年的摸爬滚打,与各方进行对接和磨合,否则很难在这一领域扎下根来。
    另外,在产业分工上,智慧工地上游为计算机、互联网及监控器材等企业;下游则为建筑施工、企业管理等行业。
    上游的计算机、互联网及监控器材等企业,技术开发能力和加工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智慧工地运维的水平,因此,人工智能、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创新就为智慧工地带来了新的契机。
    下游的建筑施工、企业管理等企业。建筑施工受国家政策、国民经济运行、行业及自身经营等,直接决定了智慧工地的景气程度、市场容量与技术发展方向。  
    因此,包括软件平台提供商,安防厂商,以及人脸识别产品等硬件、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这一领域都有所布局,代表厂商有品茗、广联达、云事通、共友、海康威视、汉王等。
    目前,智慧工地的市场还有待开拓,玩家们更多还是选择精耕细作,站稳这一市场。相对于公安等领域的激烈竞争,在民用的细分领域,做的事更为“下沉”。
    截止到2018年我国已批准了290多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,作为智慧城市在工程领域延伸的智慧工地,将直接受益于智慧城市的发展,未来还大有可为。